1989年,苏联用17艘潜艇、1艘巡洋舰、1艘护卫舰和1艘驱逐舰公牛配资,与百事可乐公司完成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可乐交换交易。当时,百事公司拿到这些舰艇后,其装备数量竟然已经可以和印度海军相提并论了。因此,业界甚至开玩笑称:“百事可乐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六大海军力量。”这段历史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却真实存在。
那么,百事公司为何要收购这些庞然大物的舰船?苏联又为何甘愿用军舰换取饮料?这一切都要从20世纪50年代讲起。1957年,一位名叫唐纳德的经理被任命为百事可乐国际部的负责人。作为国际部主管,他肩负着开拓海外市场的重任。当时,可口可乐已经风靡全球,百事可乐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劣势。唐纳德深知,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全球称雄,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的支持。于是他心想:“我也能走这条路!”为了推广百事品牌,唐纳德盯上了当时还是副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讲究情义的唐纳德保证无论尼克松是否当选总统,都会尽全力支持。很快,尼克松回报了他一个重要的机遇。
展开剩余78%1959年,美苏双方决定开展一场文化交流活动。双方将在各自国家举办展览,展出最新的科技产品、时尚设计,甚至是先进军事装备。展览表面上是文化交流,实则暗藏秀肌肉的较量,双方都使出浑身解数,生怕落下风。对于品牌推广者来说,这样的展会是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唐纳德找到尼克松,说:“我们百事代表的是美国生活方式,必须参加这次展会。到时候一定要让苏联领导人尝尝我们的可乐。”尼克松笑着答应:“没问题,交给我吧。”
7月24日,美国展览在莫斯科如期举行,尼克松作为美国代表陪同苏联领导赫鲁晓夫出席开幕式。开幕式上,两人就各自体制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辩论激烈异常。辩论结束后,尼克松顺势递上一杯百事可乐,说:“口渴了吧,来尝尝我们的美国味道。”唐纳德迅速倒上一杯,递给赫鲁晓夫。赫鲁晓夫接过喝了一口,笑着评论道:“百事可乐味道不错,不过有点像鞋油的味道。”说完,他一饮而尽。身边的摄影师捕捉到了这难得的历史瞬间。
展会结束后公牛配资,百事可乐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攻势,唐纳德也因此被提拔为公司CEO。然而,虽然赫鲁晓夫的“鞋油”评价意外成了宣传点,但苏联国内市场并未开放给美国饮料,百事和可口均无缘进入苏联市场。时间来到1968年,尼克松终于当选美国总统,借助他的影响力,百事开始谋划正式进入苏联市场。
初期谈判并不顺利,双方争执焦点在于使用何种货币进行交易。苏联坚持卢布,美国则拒绝,美元又被苏联拒绝接受。最终,双方妥协,决定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经过两三年的艰苦磋商,达成协议:苏联用伏特加换取百事可乐,兑换比例是1瓶伏特加换1瓶可乐。这样,百事可乐成为首个进入苏联市场的美国消费品,苏联伏特加也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市场。
合作初期,百事公司风头无两,一手掌控苏联可乐市场,另一手则垄断美国市场两款著名伏特加品牌的销售。可乐与伏特加的销量年年攀升,业绩蒸蒸日上。但酒类销量最终无法持续增长,到了1979年阿富汗战争爆发,美国掀起了抵制苏联商品的浪潮,伏特加销量大受冲击,急剧下滑。
伏特加销量的疲软让百事公司倍感压力。虽然苏联市场的可乐销售势头良好,但利润依然有限。走投无路的百事再次寻求与苏联政府合作。苏联也面临困境,除伏特加外,缺少其他能有竞争力的出口产品。苏联的重工业实力强大,尤其是在航空和造船领域。最终灵光一现,苏联决定用军舰换取可乐。
于是,苏联用20多艘舰艇来抵消此前的债务。这些舰船实际上大多破旧不堪,百事公司拿到后,立刻转卖给了挪威的拆船厂。拆船工人边拆解边感叹:“这买卖比卖酒赚得多多了。”看准这一门好生意,百事公司随后与苏联签订了价值近26亿美元的85艘舰船合同。当时,百事公司看好苏联的发展潜力,陆续在苏联境内建立了20多家罐装工厂,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苏联在关键时刻突然解体,这一重磅变故彻底摧毁了百事在苏联的布局。百事可乐的生产链条包括印刷、包装、罐装和运输等多个环节,苏联解体后,原本统一的市场分裂成多个新国家,比如乌克兰、白俄罗斯等。许多工厂被分属不同国家,甚至私有化卖掉,昔日建立的生产和销售网络顷刻瓦解。
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正当百事陷入困境时,可口可乐早已虎视眈眈,迅速在各新兴国家开设工厂,组织生产。短短四年间,可口可乐销量迅速超过百事,百事被迫退居二线。但在许多老一辈人心中,百事依然是最正宗的味道。那不仅是可乐的味道,更是他们青春记忆中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岁月缩影。可惜,这一切最终只能停留在回忆里。
感谢您的点赞和关注,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发布于: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