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上再次出现了沈六代战斗机的高清图,照片中,沈六代的双前轮设计格外引人注目海龟网,前轮之间清晰地夹着一根弹射牵引杆。这一画面无疑揭示了沈六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一款陆海两用型战斗机。随着福建舰即将服役,沈六代预计将在福建舰的飞行甲板上亮相,使福建舰成为全球首艘搭载第六代舰载机的航母。
回顾歼-35战斗机家族的成长历程,当FC-31战斗机的1.0版本首次亮相时,便采用了双前轮设计,之后的2.0和3.0版本也同样延续了这一设计。自FC-31双前轮设计曝光后,无论是国内媒体、军迷还是专家都普遍预测,FC-31将成为中国未来航母的舰载战斗机。虽然2012年FC-31首飞时便已采用了双前轮设计,但真正带有弹射牵引杆的歼-35,直到2022年才正式亮相。从FC-31到歼-35的演变,跨度接近十年,其中跳过了2.0和3.0版本等多个阶段。
展开剩余75%沈六代的首飞在去年年底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其双前轮设计再次让人猜测其可能会推出舰载型。然而,仅仅过了不到八个月,沈六代便已经完成了带有弹射牵引杆的试飞,这个速度着实让人惊讶。仅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显然不足以进行设计上的大幅修改,因此很有可能沈六代的设计是“先海后空”,即舰载型优先完成,再进行陆基型的“减法”设计。
事实上,拥有CATOBAR(弹射起飞)系统的航母,多个国家已经证明了海空军共享一款战斗机的可行性。例如,F-35战斗机家族中,陆基型F-35A的首飞时间为2006年12月,而舰载型F-35C则在2010年6月首飞,两者之间的四年时间跨度,主要是由于F-35C需要在F-35A的基础上进行较大幅度的改进。与之相比,法国的阵风战斗机同样有陆基型和舰载型,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仅为七个月——这一切源于阵风从设计之初便就充分考虑了舰载适应性,使得两种型号的外观几乎没有差异。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沈六代。其在短短七个月后就开始测试舰载型,意味着沈六代的设计阶段早已考虑了上舰优化,因此其舰载型的设计和陆基型的生产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只不过,舰载型在生产时需要稍微更多的时间来加强起落架的结构强度等细节。考虑到沈六代的试飞进度如此迅速,福建舰的服役时间也逐步临近,我们有理由猜测,福建舰可能会在服役一两个月后,便开始进行沈六代的舰上起降和触舰测试。这一可能性看起来非常高。
沈六代作为当前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采用了诸如无平尾、无垂尾、无鸭翼、兰姆达主翼、全动翼尖、二元矢量发动机等前卫设计,且具备极高的隐身性能。它无疑是目前传统战斗机领域的顶尖代表。待沈六代登上福建舰飞行甲板时,它不仅会成为世界上最强的传统战斗机,还将摘得最强舰载机的桂冠。福建舰搭载沈六代后,将在舰载机领域形成对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压倒性优势,类似于中国辽宁舰和山东舰在F-35C上量速度缓慢的背景下,能够扬长避短。
然而,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核心输出并非航母,而是驱逐舰,这也让中国在舰载机的上量速度上具有优势。相比之下,面对沈六代,尼米兹级航母的F-35C显得越来越处于劣势。美国至今仍在争论是否研发海军型第六代战斗机,F-35C的生产速度也非常缓慢,显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最终,沈六代成为舰载机的事实几乎已经成定局。考虑到美国海军必然会装备第六代双发重型舰载战斗机,中国的航母自然需要拥有类似的重型战斗机来应对挑战。然而,考虑到中美海空军事态势的不同,中国显然不会同时研发两款定位相似的第六代重型战斗机。相比之下,沈六代以其设计上的传统和符合舰载机特点的双前轮设计,显然更适合成为舰载机。因此,沈六代作为舰载战斗机的身份几乎已是板上钉钉,唯一让人惊讶的就是它的进展速度如此迅猛。
发布于:天津市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