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顺阳网,随着熬夜、作息不规律人群增多,“碎片化睡眠”逐渐成为普遍的睡眠问题。近期多项研究指出,长期碎片化睡眠不仅影响日间状态,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这一结论引发大众对睡眠质量的高度关注。以下从科学依据、风险机制、高危人群及改善建议四方面,全面解析碎片化睡眠与癌症风险的关联,帮助大家建立科学的睡眠认知。
研究证实“碎片化睡眠”与癌症风险的关联
碎片化睡眠指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如夜间醒来≥3次)、睡眠连续性差,或因作息不规律(如频繁夜班、熬夜后补觉)导致的睡眠片段化,核心是“睡眠结构被破坏”,而非单纯“睡眠时间不足”。
多项权威研究为其致癌风险提供了证据支持:
2023年《癌症研究》期刊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1.8万名成年人追踪10年发现,长期睡眠碎片化(每小时醒来≥2次)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比睡眠连续者高47%,且风险随碎片化程度加重而上升。
2024年《国际癌症杂志》研究:日本东京大学团队针对3万名中年人群的分析显示,夜间频繁醒来(每周≥5次)的人,患乳腺癌风险增加32%,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风险关联更显著。
动物实验佐证:实验室中顺阳网,研究者通过人为干扰小鼠睡眠连续性(每小时唤醒1次),发现小鼠体内肿瘤生长速度比正常睡眠组快2倍,且肿瘤组织中“免疫抑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这提示碎片化睡眠可能通过削弱免疫力,促进癌症发展。
碎片化睡眠如何“诱发”癌症?
碎片化睡眠并非直接“致癌”,而是通过破坏身体多项生理功能,间接为癌症发生、发展创造条件,核心机制可归纳为3点:
1.打乱“昼夜节律”,激活致癌通路
人体存在“昼夜节律钟”(由大脑下丘脑调控),睡眠是维持节律的核心环节。长期碎片化睡眠会打破节律平衡,导致:
褪黑素分泌减少:褪黑素是夜间分泌的“睡眠激素”,同时具有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睡眠碎片化会使褪黑素分泌峰值降低30%-50%,削弱其对癌细胞的“抑制效应”。
皮质醇紊乱:正常情况下皮质醇(应激激素)呈“晨高夜低”规律,碎片化睡眠会导致夜间皮质醇异常升高顺阳网,长期高皮质醇会刺激细胞炎症反应,而慢性炎症是多种癌症(如胃癌、肝癌)的“温床”。
2.削弱免疫系统,降低“抗癌能力”
睡眠是免疫系统“修复与工作”的关键时段:夜间深度睡眠时,免疫细胞(如NK细胞、T细胞)会大量增殖,清除体内异常细胞(包括早期癌细胞)。
碎片化睡眠会严重缩短深度睡眠时长(深度睡眠占比可能从20%降至5%以下),导致:
NK细胞(“抗癌第一道防线”)活性下降40%,无法有效识别并杀死癌细胞;
T细胞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减弱,即使发现癌细胞,也难以启动免疫清除反应,最终让癌细胞有机会“逃避免疫监视”,发展成肿瘤。
3.影响代谢与细胞修复,增加细胞癌变概率
代谢紊乱:碎片化睡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高糖环境会促进癌细胞生长(癌细胞依赖葡萄糖供能);同时会使脂肪代谢异常,腹部脂肪堆积,而肥胖本身就是结直肠癌、乳腺癌的明确风险因素。
DNA修复受阻:夜间是细胞进行DNA修复的关键时期(如修复紫外线、化学物质导致的DNA损伤)。睡眠碎片化会打断细胞修复进程,未修复的DNA损伤累积,会增加细胞突变概率,进而提升致癌风险。
高危人群:这类人需重点警惕
以下人群因长期受碎片化睡眠困扰,癌症风险相对更高,需优先关注睡眠质量:
长期夜班工作者:如医护人员、安保、快递员等,频繁倒班导致睡眠节律紊乱,睡眠连续性差;
中年人群(40-60岁):受压力、慢性病(如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影响,夜间易频繁醒来,睡眠碎片化率达35%(远高于年轻人的15%);
“熬夜补觉族”:工作日熬夜、周末“报复性补觉”,看似总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结构被打乱,属于典型的“碎片化睡眠”;
有睡眠障碍者:如失眠症患者(入睡难、易醒)、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夜间因呼吸暂停频繁憋醒)顺阳网,长期处于睡眠碎片化状态。
博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